聚焦央行数字货币 IFF会议热议应用与监管
作者: 杜川
[ 央行数字货币作为新型的电子支付手段,是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的方法实现智能化的。但理论上所有的电子支付都可实现智能化。事实上,央行数字货币作为M0在支付体系中的比例并不会很大,大概在5%。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仍然是商业支付的主要承担者,它们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和风控手段来实现智能支付,也具备足够的商业激励。 ]
[ 普华永道(PwC)的数据显示,超过85%的央行都在对本国货币数字化进行调研。 ]
央行数币货币的热度正在不断攀升。普华永道(PwC)的数据显示,超过85%的央行都在对本国货币数字化进行调研。在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率先推出了数字人民币,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美联储也正在加紧对数字货币的研究。
央行数字货币应该怎样设计?其在国际支付当中应当承担什么角色?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何种影响?央行数字货币应如何监管?
针对上述问题,5月30日,在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春季会议上,多位业内专家学者进行了观点激烈碰撞。
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认为,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央银行有必要主动创新法定货币发行和流通方式,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以优化法定货币支付功能,缓解私人支付工具的冲击,提高法定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何平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具备先进的技术,可以帮助整个经济实现数字化转型加速,但是它在应用场景、与社会上其他支付手段的合作,包括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定位与合作竞争,都需要我们有更多的顶层设计,不能简单地盲目推进。
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庆平表示,虚拟货币都属于证券类资产,只有央行法定数字货币是一种支付方式的变化。
该不该加载智能合约
央行数字货币应怎么定位?在什么场景中应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目前来看,各方争议不小。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4月28日答记者问时,对数字人民币评论称,“它的真正用处是帮助政府看到所有的实时交易”。
对此,姚前反驳称,这并非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动机。“在我国民众已经习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后,许多人身上已不再携带现金,事实上,第三方支付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所有实时交易的透明化,当然,也引发了数据隐私保护、可匿名性、垄断、监管透明度等问题。”
姚前指出,应该从多个方面重点考量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比如技术路线、运行架构是双层还是单层、是否计息、发行模式、智能合约等。
以智能合约为例,此前,有观点认为,加载除法定货币本身功能外的智能合约会影响其法偿功能,因此建议对央行数字货币加载智能合约持审慎态度。
姚前称,我们观察到,加拿大、新加坡、欧洲和日本央行等开展的央行数字货币研究项目,均实现了智能合约。“央行数字货币不能只是对实物货币简单模拟,若要发挥数字优势,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一定要走向智能货币。”
不过,姚前也指出,前期也观察到一些虚拟货币由于智能合约安全漏洞而引发的系统灾难,说明该项技术成熟度有待改进,所以央行数字货币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基础上,从简单智能合约起步,逐步扩展其潜力。
而在何平看来,未来更多的智能化可能不应在央行数字货币上实行,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在这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和动力。
何平称,央行数字货币作为新型的电子支付手段,是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的方法实现智能化的。但理论上所有的电子支付都可实现智能化。事实上,央行数字货币作为M0在支付体系中的比例并不会很大,大概在5%。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仍然是商业支付的主要承担者,它们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和风控手段来实现智能支付,也具备足够的商业激励。
何平认为,需要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而不是盲目地推动智能化,因为这永远存在一个成本和收益的权衡问题。
隐私保护与国际支付的监管考量
数字货币发展如火如荼,风险监管体系也亟须建立。
姚前认为,央行数字货币监管需要在隐私保护与监管合规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KYC(了解你的客户)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是央行数字货币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则要充分考虑用户个人隐私保护。
“央行数字货币的隐私机制设计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最近欧洲央行对于数字欧元公众咨询结果显示,参与咨询的居民和专业人士都认为隐私性是数字欧元最需要关注的设计特征。我个人认为,在数字世界中,数字身份的真实性问题、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或涉及更大的社会治理问题,需要我们做深入研究。”姚前称。
聂庆平指出,应从金融监管的角度对虚拟数字货币和央行数字货币从性质上、边界上认识清楚,走得更远的话,它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外溢的问题,必须加以管理。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的不断落地,关于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也引发讨论,其中讨论最多的是数字人民币与数字美元的关系。
何平表示,很多人都会对央行数字货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欢欣鼓舞,觉得它越过了传统的SWIFT系统,传统的跨境业务是商业银行中心化的支付体系,而央行数字货币恰恰不依赖于传统的商业机构,所以它可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的一个有力竞争者。
何平认为,在国际支付体系当中,央行数字货币有限匿名,事实上会带来国际资本的匿名流动,并不利于各国监控资本流动。
“比如,人民币跨境流动时,中国央行会知道,其他国家央行是不知道的;类似的,美联储发行的数字货币跨境流入中国,美联储知道,中国央行是不知道的。”何平称。
何平指出,央行数字货币在国际支付当中应当承担什么角色还需要斟酌。比如,未来,各国央行数字货币和传统的中心化国际支付体系应该如何分工、合作和竞争。
5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称,不要过多地把数字人民币开发计划和人民币国际化联系在一起,而应更多注重零售项目和经常性项目效率的提升。
周小川认为,若中国国内零售领域的数字人民币技术更新能取得明显效果,对于跨境的小额经常性支付也会有好处,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也会作出一定贡献。
原标题:聚焦央行数字货币IFF会议热议应用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