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中最大的群体,在青少年安全用网、健康用网方面,互联网平台具有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平台纷纷上线了青少年模式,但该模式的运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青少年模式不是自选题,而是必选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成熟,价值百科观念未成型,安全用网意识薄弱,一些错误观念和低俗有害的网络信息,日益成为侵袭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公害”,加之一些网络应用软件具有很高迷惑性,以致近年来青少年受到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情况呈高发态势,严重影响着网络安全与社会和谐。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0月,345万上架的APP中仅53家上线了“青少年模式”,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也没有上线“青少年模式”。从目前情况看,互联网应用软件的青少年模式,急需从概念变成社会共识,而最终转化为互联网行业的实际行动。
有鉴于此,互联网应用软件的青少年模式必须强制上线,不应该有漏网之鱼。只有建立起严密的青少年网络安全保护网,才能防范网上不良信息和活动对青少年这个需要特殊保护的群体的侵害。建好青少年安全用网“防火墙”,织密青少年健康成长“保护网”,不仅体现着互联网行业的良心,更彰显着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的关爱。
青少年模式不能“失灵”,必须有效运转。为了防止青少年过度用网,一些APP上线了青少年模式,总体来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某“国民级”社交平台的短视频应用,在青少年模式下,仍可以选择访问范围,只要选择“全部”,即可访问所有视频,其中不乏大量软色情等“擦边球”类的不良内容。这样的青少年模式设置的意义何在?再如,一些青少年为了绕过实名认证及相应监管,利用成年人账号进行直播,而某些平台对此视而不见,完全失去了对用户“精准分析”的能力。不仅如此,在个别应用的青少年模式下,由于未对支付功能设置控制机制,一些未成年人仍然可以购买理财产品、游戏点券等,其监管漏洞导致未成年人巨额充值及打赏问题屡见不鲜……
青少年模式为何频频“失灵”?归根结底,是一些网络平台和应用的运营商罔顾社会责任,对于无法给其自身带来实际利益的青少年模式敷衍应付。这提示我们,必须在探索精准有效的青少年模式上狠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聚合优质内容,严防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封建迷信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传播,从根本上消除网络污染源;二是要在技术上对青少年模式不断升级,针对目前青少年模式的一些漏洞,进一步采取专门举措,增强对未成年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三是要加大对互联网平台的规范管理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交、直播、游戏等平台的管理,督促并引导网络平台提供符合未成年人成长需要的网络服务。
青少年模式不是终点,而是建设青少年友好型网络的起点。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将正式施行,其中单设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一章,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建强用好互联网应用软件的青少年模式,为青少年提供“专属”、健康的网络服务是保护青少年的重要抓手。我们应当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更广泛意义上的青少年友好型网络,使我们祖国的未来能够安全用网、健康用网,免受网络上各种不良因素的污染和侵害。以“青少年友好”的理念为核心,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营造安全、健康、有趣的网络空间,是网络治理的新视角。这样做不仅是对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回应,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建设青少年友好型网络,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互联网建设的重大课题,应作为一项长期复杂却又迫在眉睫的民心工程,持续推进,为青少年成长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青少年模式应该成为社会为未成年人编织的网络“金钟罩”,使人们能够把五彩斑斓的青少年时光留在里头,把网络中的戾气和阴霾隔绝在外头,让网络环境更加适合青少年的成长,这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责任和力量之所在。
(作者宋建武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喆喆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原标题:用好青少年模式建设未成年人友好型网络空间